Kate 抱怨未婚夫 Adam 总是心不在焉,在她的理想中,自己最爱的另一半应该要在自己说话时专注且耐心地聆听,但 Adam 却在她说重要的事情时睡着。Sophie 认为 Jack 很不贴心,总是把脏碗盘留在水槽一整天没有洗,即使 Jack 帮了不少忙,比如帮 Sophie 的车子加满油、洗衣服、早点起来打理小孩的事情好让 Sophie 可以多睡一点。

以上案例都出现了「全有全无式思考」(All or Nothing Thinking),即用正向与负向二分法去看待对方,Kate 因为未婚夫 Adam 在自己说话时睡着,而为对方贴上「总是心不在焉」的负面标签,Sophie 因为 Jack 总是不把碗盘洗好,而为对方贴上了「不贴心」的标签。但 Adam 和 Jack 真的是他们口中说的那样的人吗?
有毒的全有全无式思考
心理专家 Jeffrey Bernstein 在多年的伴侣咨商工作中发现,全有全无式思考可说是最普遍的争执议题, 在案主的叙述中,不断出现「总是」、「每次」、「从来」这类的字眼,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关系是有毒性的 ,抱怨者会因为对方的行为而感到挫折,被抱怨者会感到不被理解,双方都觉得自己很委屈。
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夸大的成分,其实并不符合现实,正常情况下, Adam 有时的确没有认真听 Kate 说话,有时却很专注聆听对方;Jack 有时不够贴心,有时却是个超级暖男。撇除掉暴力、控制、虐待等极端的案例,大部分人之所以会对另一半产生不满,往往是因为掉进了全有全无式思考的陷阱。
那为何很多人都会掉进这样的陷阱中呢?那是因为当对方的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时,极端的负面标签是最简单、方便且直觉的解释方式,这算是人类演化下来的生存机制,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负面情境,但其中的不正确性往往也很多。这也可解释为一种心理防卫机制,把错都怪在另一半身上,好暂时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。

全有全无式思考对解决关系中的问题也没有建设性的帮助,当你指责对方「你总是没在听我说话」时,这样的不良沟通方式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心态,也对你发动攻击:「昨天我在说话时,你也在滑手机啊!」之后就是一连串无谓的争吵。要避免掉入全有全无式思考的陷阱,你必须先建立起以下心态:
1. 没有人是完美的
每个人都是平凡人,包括你和你的伴侣,平凡人有时会犯错,有时会做的不够好,过于高标准的期待对对方来说不公平,用更实际的眼光看待另一半,你也能变得更加宽容一些。
2. 指责对关系经营一点帮助都没有
指责型沟通方式,除了发泄情绪,或让你看起来高高在上外,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。对方感受到遭受攻击时,也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攻击回去,很多美好的感情都是这样磨逝掉的。使用更真诚的沟通方式,表达自己的感受,并且避免「每次」、「总是」、「从来不」这样武断的字眼,反而更容易被对方采纳。
3. 驳斥全有全无式思考
全有全无式思考通常是自动化出现的,要改变这样的思考模式,第一步是觉察它,再来是驳斥它,且需要长时间的练习。例如当你又因为对方没洗碗而生气,出现「他每次都这样」的想法时,以开放的心态问自己:「他真的有『每次』都这样吗?」就能将夸大的思考拉回现实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