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人郑仲茵和陈冠霖两人当年结婚、离婚,轰轰烈烈,分开后未曾联络,20年过去,两人女儿也长大了。日前,郑仲茵受访时谈到女儿满月之后就没有见过父亲陈冠霖。两人之间又起争论,互指对方暴力。郑仲茵在脸书的文字又引起一波骚动,她详细描写曾经历长期惯性的言语暴力、肢体暴力、性暴力。

父亲明明在,但20年不相见
大众对事件很难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评论,因为我们不在现场,难以了解事件全貌。但事件中有一个事实,就是女儿将近20年没有见过父亲,等于是对父亲完全没有记忆。奇怪的是,父亲是公众人物,她几乎天天可以在电视上看到。一般人很难想像女儿的心境。
孩子面临的挣扎,说不出口
当父母真的争执这么剧烈,孩子怎么有勇气说要见面?女方认为男方要自己来找孩子,男方则说「随时欢迎孩子去找他」,双方似乎把这件事说得很简单,他们都没有想到这对孩子来说有多难。孩子小的时候,如果爸爸不自己去找他,他怎么自己找爸爸?那么,现在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去找了?都20年没见了,一点记忆都没有,怎么找?而且对方另有家庭。
为什么父母的分离,要把难堪与困扰留给孩子自己解决?
台湾的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。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,离婚往往很不简单,父母可能觉得孩子还小,所以选择避而不谈,不然就是为了争夺监护权或协议扶养费,把孩子拉入战场,强迫他们要选边站。
孩子成为父母离婚后诉讼的战场
现代妇女基金会曾公布,从他们驻法院家事服务中心的调查中显示,超过六成的婚姻家庭服务案件都和未成年子女议题相关,包括「监护、抚养及探视争议」等,孩子成为父母离婚后诉讼延烧的战场。而不管从研究或实务经验来看,长期处在父母冲突环境中的孩子,长大后较可能出现人际互动、亲密关系、情绪管理等困扰。
学习成为「合作父母」
为了避免未成年子女在离婚过程中遭受伤害,提醒面临离婚的夫妻,要学习成为「合作父母」,以降低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,让孩子能同时拥有父母双方的爱!「合作父母」是指夫妻在分居或离婚后,仍能支持对方在父亲或母亲的角色,并与子女有稳固的亲子关系。有鉴于此,司法体系在审理未成年子女相关案件时,会将父母是否遵守「友善父母原则」放入考量。
现代妇女基金会社工团队曾经把工作中的行动研究和心路历程,写成文字纪录,出版《合作父母与亲子会面: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见》一书,期望帮助面临家庭离异风暴的大人及孩子们。摘录书中一段文字,给正面对离婚,或者已经离婚的夫妻双方参考:父亲和母亲都是孩子无可取代的珍宝和权利,大人可以选择离婚,但不该就此决定孩子今后没有母亲或父亲。
合作父母不是本能,需要后天学习,尤其离婚的挣扎过程中,两人已经伤痕累累之下更是困难。而离婚后,为了让孩子生活稳定,多半安排孩子与一方同住,另一方则有探视的权利与机会,我们称之为「亲子会面」。
事实上,在完全不想见对方的面,但却要释出善意祝福对方跟孩子的关系,这是离婚父母必须面对的课题。如何在亲子会面的过程中,让父母放心、孩子也安心,更是一大考验与挑战。这么不容易的一件事,但却是离婚双方无法避免要学习的,别把大人的错误留给孩子承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