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测粪便细菌竟可有效预测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。台北荣总研究发现,肠道中好菌相占比超过3成病患,不仅免疫治疗反应佳,存活率也明显较高。此研究成果为全球首度针对肝癌免疫疗法与肠道细菌的研究。医师表示,台湾为肝癌盛行区,此研究有助临床医师以非侵入性方式,预测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疗后的反应及存活率,以提供病患更适合的治疗方式。

许多肝癌患者可能无法接受手术、栓塞、电烧治疗,免疫疗法是近年的治疗新选择。据统计,国内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1万人,早期肝癌占4成,中晚期占6成,约1000至1500人需要使用免疫治疗。2018年起针对接受免疫治疗的41位肝癌患者,于治疗前收集粪便检体,先与17位健康民众的粪便检体,进行肠道微菌丛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较分析,后续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检体进行分析验证。
研究发现,肝癌恶化患者粪便中,有较多属于坏菌相的普雷沃氏菌,但对免疫疗法有良好反应的患者粪便则以毛梭菌、韦荣氏球菌等好菌相占大宗,而毛梭菌丰富程度与患者粪便中的次级胆酸浓度有显著相关。肠道好菌相超过3成,即多于坏菌相,肝癌患者治疗反应率达52.6%,超过免疫治疗一般反应率约25至30%,若好菌相与坏菌相各半时,治疗反应率约为20%,但坏菌相多于好菌相时,治疗反应率为0%。
另好菌相多于坏菌相,患者存活率可达22.8个月,相较免疫治疗一般存活率约15至16个月较长,死亡风险更可以降低70%。阳明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子豪说,这次荣阳交团队最新研究,对于监测病人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助益,可以让肝癌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。此研究获得今年欧洲肝病医学会年会肝癌类别的最佳研究,并发表在国际「癌症免疫治疗期刊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