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主Toyz创立的饮料店“拾汣茶屋”日前开幕,吸引大批民众朝圣尝鲜,然而2日却爆出该处是既存违建,部分作为营业性厨房使用已违反规定,期限内未改善恐遭拆除。本文作者吴博元则提出,拾汣茶屋忽略了一个大环境问题,也是非常多看似赚钱的店,最后却以收场告终的主因之一。

网红Toyz创立的手摇饮品牌“拾汣茶屋”于2023年3月1日正式开幕,一开店就以超低售价的手摇饮吸引消费者大排长龙、引爆话题。但最惹人注意的是Toyz多次对外宣称茶饮成本低廉,且抨击其他品牌定价夸张。到底他对于成本的估算和营运模式真的能成功吗?
身为一个资深从业者,终于看到茶饮或是咖啡的产业讨论,进入到人民的商业讨论范围,还是从如此“顶流”的Youtuber发起的讨论。不过先声明!我是完全反对吸食毒品的,甚至我觉得Toyz本人就不配拥有媒体资源去做宣传。
但我是支持该品牌的出现的,因为多品牌的竞争,才会让消费者成为最后的赢家!该品牌模式是否经得起市场验证,还需要时间来观察。希望大家用理性、不引战态度看待。今天就来简单分析该影片中提及的运作模式,分成两点来进行讨论。
一、用茶饮“革命”包装情怀,社会“闷经济”作为共感营造主轴
这点真的很聪明,但必须说,革命情怀的力道,可能远远不足小确幸的心理需求。如今可支配消费比例下降、经济下行、物价上涨情况加剧,这点将会存在反效果。消费者喝的高价格茶饮,绝大部满足空缺的心理需求,而并非刚性生理需求;办公室揪团消费、主管请客、生日请客,都是环绕在心理帐户的填补。这就是为何这么多顶流的茶饮店,都会非常在意品牌轴线与IP结合,因为“非刚需”之茶饮,在台湾人的文化中,早就变成另一种社交饮品。
而刚需的日常茶饮呢?是的,已经有平价且稳定的大品牌盘踞了这部分市场。要比低价好喝,其实都有可以对标之品牌,甚至便利超商的茶饮(这是同功能性取代商品)严格来说也需要加入讨论。而Toyz团队非常聪明,选择避开多做讨论,避免失焦,让民众的风向营造成“举着茶饮价格太高之旗帜”,对现有品牌发起挑战。
再者,产品的变化与轴线基本上都是以对标为主题,在现在已经高度细化之竞争中,没有特色轴线的茶饮品牌,是很难在市场上存活的,这点从过往许多高流量明星开店可以得到验证,最近的Joeman小七联名商品也同步验证了此脉络。
二、营运的商业闭环缺陷风险,成本与人力维持会面临巨大挑战
先说说该菜单的优点,Toyz在影片中强调制作速度上升,让人力成本极大化,降低成本,这点菜单上可清晰看见,他把产品“原料”极限的缩小,这十分有利提升效率,给予正面鼓励,但提升的效率,可能弥补不了因“高销售杯数”所需额外增加的人力支出成本。
简单的依据他影片内的数据计算,整体菜单毛利率67% (假设已含包材成本),然后再依照过往经验推算出营业配比,就会初步生成本文的数据图片。等疯狂期之后沉淀下来,非常理想的状态下,假设每天好天气,每天都是上班日,都还有1000杯,测算如下。从帐面上看起来的确是可以赚钱的。
且若以简单装潢的话,回收成本的时间并不算太长,是合理的时间范围。以上都是假设消费者黏着度极高,且都不去喝其他品牌的状态下,茶饮的乌托邦品牌,可能就是这样设定的。但拾汣茶屋直接忽略掉一个大环境问题:员工的在职稳定性和缺工窘境。是的,没错,就是员工。同样差不多的薪水,在大品牌每天轻松处理400杯,还是要有压力匆忙处理1000杯的数量跟压力?
只要是正常打工仔,应该都选得出来,是前者。况且我们现在是用日均杯数再讨论问题,而高峰餐期的工作压力是比离峰的还要高上许多,甚至很多员工是经过一次高峰制作期就直接提离职的。这也是非常多看似赚钱的店,最后却以收场告终的主因之一。因为整天会累死,还不见得可以稳定赚钱。
再来讲讲除了人力之外的硬性成本问题。培训、行销、研发,采购系统,各项后勤设定,上述基本支出跟建立,如果要用心做的话,都需要占据公司营业额17~20%,如果原料基本叠价只叠了20%,那我敢说,供应链这端压力会非常的大,尤其现在高通膨以及物流费用一直再增加,这比例的叠价是很难以支撑总部的。
之后的故事,大家就可以自行延伸了:总部支援不足导致管理不周、督导不严格、加盟主不满、活动力道弱、产品特色不强等,导致品牌持续衰退,然后退场。从心而论,我是非常支持这样的尝试的,毕竟有好的良性竞争品牌,消费者才会是最后的受益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