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向不会在长大后就消失;反之,你会逐渐长大,成为一个内向的大人。你必须接受这项特质,更要珍视这项特质。青少年时期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学,我们的身体、情绪与社交都有新的需求,而这些需求感觉全都搅在一起,成为一种特别的产物,让人既害怕又期待。

在面临充满挑战的人际互动时别忘了,即使是你最外向的朋友,也可能会缺乏自信,必须想办法克服。每个人在青春期时都缺乏自信,即便有哥哥姊姊传授应对诀窍,或看过很多讲高中生活的电影,或从幼稚园起就广受欢迎,全都无一例外。
那些孩子曾对自己的安静感到沮丧
朱利安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高三生,个性有魅力、喜欢摄影。他知道个性安静比较无法获得同学的注意,当时因此觉得很沮丧。他笑着说:「我有段时间个性很怪。小学和刚上国中时,因为个性太文静而觉得很难为情,所以想办法用其他方法吸引同学注意,像把东西塞到别人的衣服里,或偷同学的笔这一类的。每天回到家,我都很不开心。现在我比较沉稳了,知道应该和别人交流,而不是捉弄别人,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爱逞强。」
凯蕊娜也是布鲁克林人,她十五岁,个性沉稳内敛,每次当她不得不和别人相处时,就会很紧张。凯蕊娜不像朱利安那样用大声讲话、骚扰别人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内向特性;打从她有记忆以来,就觉得好像被困在自己的头脑里。「和别人相处的时候,即使对方只是学校同学,我都希望自己可以表现得正常一点,希望不会说错话。有时候我讲的和心里想的根本不一样,有时候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。」
事前设计开场白,突如其来的社交也有话可说
纽约心理学家雀儿喜.格利芙(Chelsea Grefe)想知道,该怎么帮助凯蕊娜这样的孩子,先做好面对类似情况的准备。格利芙想起曾遇过一位聪明又有艺术才华的五年级女孩,这女孩很怕和其他同学说话,但又想和更多人交朋友。她在学校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,但如果必须和这两位朋友分开,她就会觉得不知所措。
于是格利芙鼓励这个孩子先想想,面对不自在的情况时该怎么应对,也就是「先做好如何开启话匣子的计画,再进行角色扮演」。首先凯蕊娜要先想想,她可以自在地和哪些女孩子说话,然后给自己设下目标,分别问她们想不想一起坐,或之后一起出去玩。
有了事前计画,凯蕊娜就不会在学校餐厅走近坐满人的桌子,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。格利芙建议,可以先想几个开场话题,即使是「你这周末有去哪里玩吗?」或「学校活动快到了耶,你期待吗?」这类简单的都好。如此一来,在遇到人要开口前,你就已经做好准备,有话可说了。
内向的你其实不怪也不孤独
还有玛姬,她是宾州的大学生。玛姬常把自己和班上那些活泼开朗的「天生领袖」比较,想知道受欢迎的学生为什么会受欢迎。他们有些人的个性其实也不是很讨人喜欢呀!有些人长得好看、有运动细胞,或是头脑聪明,不过似乎都和个性是否外向有关。他们想和谁讲话就和谁讲话,在课堂上讲话音量也很大,或常举办派对。这些特质玛姬都没有。有时她觉得,就是因为这样才没人注意她,也觉得自己这样很怪。
她说:「那些讲话大声、受欢迎的同学在说说笑笑的时候,我会想,自己为什么不能就走过去一起聊天?没什么好怕的啊!我是怎么回事呢?」其实,玛姬风趣又善良,讲话也言之有物。但在学校里,这些特质都没有表现出来,所以她觉得没人会注意、看重她。
幸好,玛姬的看法逐渐转变。当她发现自己不是「全宇宙」唯一一个内向的人时,简直如释重负。她说:「我在七年级读了辛顿(S. E. Hinton)的《局外人》(The Outsiders),才慢慢了解过来。这本书在第一页的描写就让我很震撼,主角波尼柏看完电影一个人走回家,说自己有时就是喜欢『搞孤僻』。看到这段话我既吃惊又高兴,我发现原来真有这样的事!也有人有相同的感觉!」
我们之前说过,世界上的人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内向者。内向不会在长大后就消失;反之,你会逐渐长大,成为一个内向的大人。你必须接受这项特质,更要珍视这项特质。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内向的特质有多特别,而你喜欢自己的那部分,有些正来自于你的内向本性,就更能在生活各方面培养出自信。不必照别人的话去做,选择所谓「应该做」的活动,交「应该交」的朋友;你可以做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,与真正重视的人当朋友。
找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
有个叫露比的女孩告诉我,高中的时候她竭尽全力想表现得活泼健谈,当好「新鲜人导师」,这在她的学校是人人羡慕的角色;结果她却因为不够外向,被踢出新鲜人导师计画。后来她才明白,自己喜欢的是科学,于是在放学后留下来和生物老师学习,并在十七岁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,还获得生物工程系的大学奖学金!
露比的故事告诉我们,有些事我们每个人都该做,比如帮助家人朋友、亲切对待他们;不过有很多事只是大家不假思索,以为本来就该这样做。高一的时候,我努力让自己变得外向,照大家觉得该做的去做,表现得活泼、很酷、讲话大声。后来才发现,我可以自然地做自己就好。
说到底,我崇拜的英雄和偶像都是作家,我觉得他们真的很酷,而且刚好其中很多人也都个性内向。即使那时候我还不清楚自己的神经系统有何不同,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人格特质,但我依旧根据自己的个性,逐渐调整和人来往的方式。我交到许多好朋友,也发现自己一次只想和一两个朋友出去,不喜欢一大群人。我决定不要交一大群泛泛之交,要努力培养几位知己。一直到现在,我交朋友还是照着这个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