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食道逆流是指胃里的食物、胃酸、气体或液体从胃部逆流到食道。一般人偶尔也会有逆流情形发生。会被诊断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,一天发生逆流的次数可能达到3、40次,并且影响生活品质、无法工作与躺着睡觉。大致而言,逆流次数多、生活受影响,是判断胃食道逆流的指标。

胃食道逆流的发生率?
根据胃食道逆流问卷表格数据,台湾发生胃食道逆流症状比例约为1/4。达到食道发炎程度的比例则约15%,属于高发生率且持续呈现上升趋势的消化道疾病。真正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食道逆流,可分为“饮食生活习惯”与“器官结构异常”两类,40岁以下发生胃食道逆流,多与饮食习惯有关,如爱吃高油脂或大鱼大肉。 60岁以上则多与结构异常有关,比如横隔膜疝气、贲门松弛等原因造成逆流。性别上虽无统计数据差异,但从临床上来看,男性比例似略高于女性。
胃食道逆流有哪些症状?
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状为胸口闷痛、闷热、灼热、有胃部反流与逆流感,感觉东西会逆流到喉咙、嘴巴。如果同时出现胸闷与胃部反流症状,很大可能是与胃食道逆流有关。非典型症状则包括因咽喉逆流产生喉咙卡卡、经常清痰、清喉咙、感觉被锁喉,或是逆流时不自觉咳嗽咳不停、躺下睡觉时因逆流而呛到或咳嗽。少数病人可能会发生心悸、耳鸣。要判别夜晚咳嗽是否与胃食道逆流有关,可在睡觉将枕头垫高,如果咳嗽改善,就可能是胃逆流引起的咳嗽问题。
胃食道逆流的高风险族群
胃食道逆流的最首要风险因子是肥胖,尤其是中央(腹部)肥胖的族群,易引起腹压,导致压迫胃部引起胃酸逆流。此外,孕妇、喜欢穿紧身衣或塑身衣、曾接受胃绕道或胃部手术者、久坐不动又肠胃蠕动差的上班族、生活压力大,容易消化不良、吃饭不定时定量的人,都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发作。临床上可发现与这类生活习惯有关的职业,如司机、发型师、演艺人员、媒体从业人员,有较高的胃食道逆流机率。
胃食道逆流与饮食有关?哪些食物要避免?
饮食上会影响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有两大类,第一类是容易造成食道跟贲门口松弛的食物,包括高油脂食物、油炸食物、薄荷、巧克力、咖啡因、茶、烟。第二类是会让胃消化变慢,引起压力大或胀气的食物,像高油脂食物、大鱼大肉等等。

另外,有气泡的饮料液体也会使胃部膨胀,如汽泡水、碳酸饮料。如果已经有胃食道逆流问题,应减少摄取味觉上偏酸性的食物,例如柠檬、凤梨、奇异果等,避免加重逆流时酸性物质刺激食道,造成更严重的不舒服。
胃食道逆流的后遗症? 反覆发生有癌症风险?
早期或程度轻微的胃食道逆流,不一定会造成食道发炎。然而,一旦逆流次数过多,食道长期发炎而未处理,胃酸可能腐蚀食道表皮,引起食道黏膜病变,此称之为“巴瑞特氏食道病变”,将造成永久性的结构变化。
食道病变长度如果大于3公分,或有高度分化不良者,会导致食道癌风险上升。统计发现,高度分化不良的食道病变,发生食道癌的风险约为1年7%。这类病人建议及早接受内视镜手术治疗,以减少发生食道癌可能。目前这项治疗已有健保给付。
胃食道逆流的治疗方式? 药物及手术怎么选择?
胃食道逆流的病人,如果消化道结构正常,可藉由生活饮食控制改善,不需要长期吃药。这类病人使用药物的效果主要为辅助性,如减少胃酸的刺激性,避免食道伤害,或是缩短食道修复的时间。习惯以药物缓解症状,并非根本之计。
如果胃食道逆流与结构异常有关,如贲门口松弛、横隔膜疝气、胃排空过慢等,饮食作息改善有所帮助但无法完全解决,需长期服用药物改善症状、减少发炎。不过,药物无法减少这类病人的逆流量,只能降低食道的伤害与疼痛,较需要手术介入以达到断药和改善生活品质的目的。
除了传统的腹腔镜手术,现今有无外科伤口的胃镜手术可用于治疗胃食道逆流。第一种是“热射频贲门紧缩术”,利用扎针加热贲门口肌肉,刺激贲门变厚,让贲门不易放松。该项手术的优点是较无食道狭窄风险,且住院天数短,隔天就能进食。第二种是“抗逆流黏膜切除术”或“抗逆流黏膜烧灼术”,其原理是将贲门口附近的胃黏膜进行美容、整型或切除,伤口结痂后可缩紧贲门,让逆流出口变小,逆流量可下降7至8成。
手术种类的选择与是否有器官移位、贲门松弛程度有关。病人若有横隔膜疝气,造成胃移位且大于2公分,建议接受外科腹腔镜手术,以帮助器官正确复位。如果没有移位问题,则视贲门松弛程度决定手术方式。贲门松弛分为1-4级,热射频贲门紧缩术适合第1-2级,抗逆流黏膜切除术则适合1-3级。

胃食道逆流如何避免复发?生活习惯如何调整?
第一,维持良好体重与运动习惯,肥胖是胃食道逆流的风险因子。第二,减少摄取高油脂食物,避免暴饮暴食、进食过量。第三,吃饭时汤少喝,尽量饭水分离。第四,有逆流症状时勿轻忽,可适当用药改善症状。急性逆流时可饮用适量温水将逆流往下冲,减少胃酸腐蚀食道的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