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福联盟日前招开记者会,说明针对全台12~17岁的国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,发现有超过1成的学生压力程度达「严重」等级以上,其中高中生(16.0%)的压力指数更将近是国中生(8.2%)的两倍之多。

孩子的压力来源
学校课业(76.9%)
未来前途(67.3%)
交友人际(43.0%)
容貌外表(35.2%)
家庭经济(20.2%)
亲子关系(20.3%)
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调查中有近2成 (19.6%)学生表示十分担忧身体健康与疾病侵害,足见Covid-19疫情持续延烧三年,对儿少身心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。
7成孩子遇到困难不会先找父母谈
调查更发现,青少年自评有1成7忧郁程度达严重等级以上(严重8.1%、极为严重8.9%),高中生更高达2成3。结果显示,多达7成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会优先选择跟好朋友、同学谈,其次才是父母(40.6%),也有17%的孩子不跟任何人谈心,自行消化负面情绪。
9.8%寻求网友帮助
儿少主动向学校老师求助的意愿普遍低落,连寻求网友帮助(9.8%)的比例都高于拥有专业知识的辅导老师(5.6%),让人不禁担忧这些非正统的意见分享和引导,是否反而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对忧郁情绪产生错误认知,进而阻碍他们学习正确的纾解方法。

2成以上认为较少得到父母支持
此外,来自于父母、老师、朋友的「社会支持」,同样也是重要的健康心理指标。但调查显示,近3成学生认为父母鲜少对外表现出「以自己为荣」,也有孩子觉得平时很少得到父母称赞(24.4%),或是当自己需要有人引导、帮忙做出决定时,父母总是缺乏耐心陪伴(23.4%)。相较于老师与朋友,青少年认为自己较少得到父母的支持。
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定期常规检查
身体不舒服可以用肉眼观察,但心理生病了却很难看得出来,儿盟建议政府应规划将心理健康评量纳入定期检查机制,比照护眼护照提供青少年「护心护照」,教导孩子心理健康知识、简易评估问卷和相关咨询资源,针对高风险儿少也应定期关怀、适时转介及长期追踪,以便随时掌握孩子的身心健康。针对育有18岁以下子女的照顾者,儿盟也设置了亲职教养专线,由专业社工倾听家长的教养困难,一起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