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、德国研究人员进行老鼠实验发现,在错误时间大吃大喝,很容易干扰饮食生理时钟,若该睡觉的时候却在吃东西,饮食生理时钟出现变化,增加肥胖风险。在最新一期的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」中,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指出,当饮食习惯改变时,有一种称为PKCγ的基因蛋白就会重新设定饮食生理时钟,身体代谢、进食、生活习惯便会出现变化。

研究人员以实验室老鼠做实验,研究人员只在老鼠睡觉时间给予食物,经过一段时间,老鼠饮食生理时钟便产生变化,只要接近喂食时间,老鼠就会自动醒过来,开始跑来跑去,期待吃东西。不过当研究人员去除老鼠体内的PKCγ基因,老鼠生活作息便不会因用餐时间变更而出现变化,睡觉时间出现食物时,老鼠还是继续睡觉,不会因食物改变生活作息。
研究作者路易斯‧帕塔西克表示,从研究结果来看,饮食生理时钟失衡,可能造成糖尿病、肥胖、代谢症候群等疾病。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夜猫族比早鸟族更容易出现肥胖问题。帕塔西克指出,在错误时间进食可能使身体生理时钟大乱,了解背后生理机制或有助找到方法,改善轮班工作、夜间进食所引发的种种问题。美国最新研究发现,体重过重、肥胖的小孩、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浓度比正常体重的孩子来得低。
维生素D一旦不足,可能影响骨头发育。这项研究已发表于「儿科」医学期刊。研究人员指出,维生素D对儿童、青少年的骨头健康与发育非常重要。如果儿童、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,最好尽快接受治疗。维生素D不足除了影响骨头生长,也会增加高血压、第一型糖尿病与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风险。研究作者表示,极度肥胖的孩子特别容易维生素D不足,建议这群孩子最好定期接受检查,发现体内维生素D不足,就得尽快展开治疗。
研究作者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儿科医师克莉丝媞‧图勒建议,维生素D不足的小孩在接受治疗时,可以每周先服高剂量补充剂,经过八周后,若体内维生素D浓度恢复正常标准,就可以改成每个月服用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