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症,真是当头棒喝!从得知罹患癌症开始,无数的挑战便伴随而来,光是要理解「癌症」这两个字,可能就有困难,联想到媒体对各类癌症不同样貌的报导、电影情节中癌症病人的痛苦与磨难、无法获知准确的存活机率、各式各样令人抓狂的不确定性、日常的工作、学校、家庭、经济都可能被打乱了步调……,挥之不去的想像和负面感受持续产生,因为我们的人生计划可能需「暂停」或什至「改变」,这种冲击一时之间会令我们感到恐惧和困惑,也会怀疑是否再也无法「回归正常」了?

如何告知家人?
犹豫将罹癌一事告知家人这个决定,你肯定有自己的考虑,例如不希望家人会担心、担心家人的反应很激动、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还没有很稳定,不希望受到家人的影响、害怕变成自己还要费力去安抚家人、不知道怎么说比较好、要告知的对象是长辈或幼童等。
以下几个面向,提供大家参考:
1.先试试水温
在告知以前,可以先旁敲侧击家人的反应和状态,带家人一同去参与癌症相关的讲座,在聊天的过程中讨论如果罹癌的各种可能性;也能请较亲密的亲友进行试探,甚至由亲密的亲友告知也是可行的方法。我曾经会谈的一位癌友,便是请自己弟弟旁敲侧击父母的心情后,由弟弟在与父母聚会时转知,也因为是弟弟转知,即使父母心情激动,弟弟也能先安抚父母。当父母在面对哥哥时,心情也已经较为冷静,彼此能好好对话。事实上,没有哪一种告知方式是最好的,每一个家庭互动风格各有默契,没有所谓对错,也没有标准答案。
2.告知家人,是为了表达清楚需求
告知家人的目的,便是希望可以传达清楚自己需要及不需要的协助。因为面对癌症是一条长期抗战的路,家人若能成为支持的力量便是助力,若反而增添病友及家人彼此的压力,则会变成阻力。但若没有清楚完整表达出来,也是徒劳无功。
3.良性的互动与界限
了解自己的需求→把心情说出来→不要承揽对方的情绪→避免控制的思考方式→彼此称赞和肯定。即使是很亲密的关系,若彼此没有良性的界限,过度投入自己,甚至在关系中牺牲自己,关系会逐渐形成压力与疲乏。请谨守「适可而止」、「放过自己」的心态。面对癌症治疗的过程中,不论是病友或照护者,有负面情绪在所难免,同理彼此的情绪,不要想着要让对方的心情改变,或是觉得对方的情绪是因我而起,这样反而承揽了不属于你的情绪责任。
每个人都有消化自己负面情绪的能量和责任,试图去消化他人的情绪,若不小心令对方的情绪无法真正排解,或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对方的身上,这时,踩个刹车想想看,到底是自己的焦虑,还是对方的焦虑?陪伴的过程,也常有事与愿违的情形发生,很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、对方做不到便很难受、执着在对方不够爱自己、不够温柔体贴,若陷入这种控制的思考方式,对自己只有损害、毫无益处。
陪伴、关怀和照护,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解决而已,很多问题都在灰色地带,需要幽默、弹性的思考方式,才能彼此自在。你还记得上一次赞美和肯定自己,或赞美和肯定家人是什么时候吗?练习时常赞美、肯定自己和家人也很重要:「做的好」、「你真体贴」、「我很了不起」、「今天的午餐煮得非常好吃」,即使尚有诸多不足,也试着表达感谢和肯定,立刻就能获得另一种治愈的效果。
4.面对长辈和幼童 一起去找寻分寸来面对难关
不想告诉长辈,通常是害怕长辈过度烦恼与担忧,反倒令其身体欠安。虽然独自面对也是一种体贴,但长辈早已在孩子的人生中担负了照顾者的角色许久,他们常把孩子的不适与病痛视为自己的过错,一旦憾事发生,没有被事先告知的长辈,将面对的是放大的自我责怪与没有机会道别的遗憾,加倍伤恸。相对而言,不想告诉幼童,有时是认为幼童年纪尚小、很多事情还不懂,等他长大自然会明白。
然而对于幼童来说,虽然口语表达和认知理解尚不足,但对互动气氛与家人情绪却特别敏感,明明感受到不寻常的情绪,却又被隐晦地要求压抑和掩藏情绪,对幼童心理上也是埋下了一颗躁动不安的地雷,无法得知将来会如何引爆。因此,不论告知长辈或幼童,我个人仍会比较建议依循上述的做法,让家人们一起去找寻其中的分寸来面对难关,开诚布公的讨论和沟通,势必不可或缺。
此外,针对幼童,可利用很多绘本与游戏,让幼童藉由想像去加以理解。告知家人是极为重要的议题,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,或许依旧没有怎么做才是正确的,只能一方面带着体贴,另一方面带着每个家庭的默契和勇气,再一起去思考看看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挑战。